形态描述
形态 雄性成鸟:头、上体、颈侧和胸概蓝灰黑色;尾羽褐黑,最外侧两对尾羽的内侧羽片具大形白色端斑,第二对的白斑或较小,或不具白斑;飞羽褐黑色,外狭缘以蓝灰黑,覆羽同色;颏、喉和胸部中央白色;腹、两胁和尾下覆羽鲜黄色;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。
雌性成鸟:上体呈橄榄褐色;尾羽褐黑,最外侧两对的内侧羽片具白色端斑;飞羽褐黑,初级飞羽具绿灰色狭缘,内侧次级飞羽和大、中覆羽的外侧羽片缘以橄榄绿色,小覆羽和初级覆羽褐黑;头侧、颈和胸呈橄榄灰色;颊、喉和胸部中央灰白色;其余下体淡黄色,腹和两胁沾橄榄色;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。
幼鸟:雄性幼鸟似雌鸟,但翅和尾较暗,下体黄色亦稍较打鸟深。
虹膜红褐色;上嘴黑色,下嘴端部黑色,嘴基部呈铅灰色;脚、趾铅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4.3 112.4 9.1 72.7 43.1 15.3 ♂♂(10) (11- -16) (10i-1I6) (9-9.6) (70-76) (41-46) (14.7-- 16)
♀♀(6) 14-16 104--117 8.5-9 66-67.7 37-39 14.5-15
雌性成鸟:上体呈橄榄褐色;尾羽褐黑,最外侧两对的内侧羽片具白色端斑;飞羽褐黑,初级飞羽具绿灰色狭缘,内侧次级飞羽和大、中覆羽的外侧羽片缘以橄榄绿色,小覆羽和初级覆羽褐黑;头侧、颈和胸呈橄榄灰色;颊、喉和胸部中央灰白色;其余下体淡黄色,腹和两胁沾橄榄色;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。
幼鸟:雄性幼鸟似雌鸟,但翅和尾较暗,下体黄色亦稍较打鸟深。
虹膜红褐色;上嘴黑色,下嘴端部黑色,嘴基部呈铅灰色;脚、趾铅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4.3 112.4 9.1 72.7 43.1 15.3 ♂♂(10) (11- -16) (10i-1I6) (9-9.6) (70-76) (41-46) (14.7-- 16)
♀♀(6) 14-16 104--117 8.5-9 66-67.7 37-39 14.5-15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上体和胸概蓝灰黑色;颏、喉和胸部中央白色;腹和尾下覆羽鲜黄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4.3 112.4 9.1 72.7 43.1 15.3 ♂♂(10) (11- -16) (10i-1I6) (9-9.6) (70-76) (41-46) (14.7-- 16)
♀♀(6) 14-16 104--117 8.5-9 66-67.7 37-39 14.5-15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4.3 112.4 9.1 72.7 43.1 15.3 ♂♂(10) (11- -16) (10i-1I6) (9-9.6) (70-76) (41-46) (14.7-- 16)
♀♀(6) 14-16 104--117 8.5-9 66-67.7 37-39 14.5-15
生物学
生态 黄腹啄花鸟常2—3只活动于海拔1,300—2,800米左右的次生阔叶林中,较常见。食物为昆虫和寄生植物的果实。
生境信息
生态 黄腹啄花鸟常2—3只活动于海拔1,300—2,800米左右的次生阔叶林中,较常见。食物为昆虫和寄生植物的果实。
海拔范围
黄腹啄花鸟常2—3只活动于海拔1,300—2,800米左右的次生阔叶林中,较常见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四川西部康定、巴塘、西南部木里,云南西部腾冲、西北部德钦、丽江、中甸、维西(夏候鸟);云南东南部金平、蒙自、河口和南部勐海等地(留鸟)。